2022部落格BLOG
《繽紛~七彩之和》觀演心得 :國樂於傳統及現代交織下的「融」與「和」
時 間|2022年12月04日 星期日 14:30
地 點|臺藝表演廳
演 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中國音樂學系
指 導|陳慧珊(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 表演藝術評論總監)
編 輯|沈佳燕
撰 文|吳若葳(跨域表演藝術研究所在職碩士班二年級)
2022年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繽紛~七彩之和」由臺藝大國樂團、擊樂團、新秀指揮張揚及林建華、新秀演奏家黃宇謙及蔡瑞璁,分別演奏《七彩之和》、《太陽頌》、《壯遊》、《延平郡王》與《初心》;同時,本此演出包含絲竹室內樂《情繫呼庭》、彈撥合奏《搖擺銅仔戲》以及揚琴合奏《繁星》。透過多樣的器樂、不同樂團形式與多元曲目內容呼應其「繽紛」之意象,彰顯國樂的多變性與多元性,並由傳統器樂所奏出的現代樂章,為觀眾帶來今昔所交織出的韻味及感動。
從入口處起,便可聽見場內傳來柔美、悠揚的琴聲,由張儷瓊老師領銜的箏樂團以三人小組形式於入口處為觀眾所帶來迎賓表演。透過多首淡雅風格的箏曲選粹,以古箏透亮及圓潤的音色,形塑出古色古香的氛圍,使觀眾們心靈有所沉澱,提前將其引領至國樂的殿堂。本次場地布置亦別具用心,運用七盞地燈至於舞台前緣,投射出彩虹般的色調以照明整個樂團,如此不過度花俏、喧賓奪主的設計,更襯托出本此演出主題「繽紛」之意象。
本次音樂會由擊樂團所帶來的《壯遊》揭開序幕,本曲目為天鼓擊樂團藝術總監李慧老師所作,跳脫過往的國樂曲目,打擊樂器於本曲中躍升為主要角色。藉由表演者們的演奏技巧,不僅展現多種打擊樂器獨特的聲響及其張力,亦透過樂曲鮮明且強烈的節奏,營造出磅礡的氣勢與感染力。筆者認為《壯遊》作為開場樂曲相當合適,具有「啟程」之涵義,宛若在鼓勵年輕人面對變化莫測的未來時,心中應保有志氣,不畏艱難、勇敢地向前邁進、多方嘗試與挑戰;同時,訴說著國樂將代代相傳、永續發展並不間斷地創新突破。
(《壯遊》演出畫面,圖片提供/藝文中心)
隨後,迎來揚琴重奏作品《繁星》,運用揚琴高音域明亮空靈的音質以及多個樂章套曲的演奏形式,由不同聲部先後重奏出主旋律,堆疊出層遞式之美感,呈現出本首曲目輕快歡愉的風格。隨著表演者們相繼奏出一連串跳躍的音符,好似於表演廳上方譜出萬點繁星的夜空,彷彿在呼應著《壯遊》,不禁使筆者聯想起《警世賢文》中的「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繁星,猶如新生代藝術家們歷經日積月累的練習之後所獲得的成長與美好,更象徵著臺藝大的學生們終將成為漫天星辰中的一顆「明」星。
(《繁星》演出畫面,圖片提供/藝文中心)
接續來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搖擺銅仔戲》,從曲名便能悉知,其不僅融合宜蘭童謠《丟丟銅仔》的旋律,以及臺灣本土傳統戲曲「歌仔戲」的擊樂元素,像是鐃鈸及小鑼之外,它亦結合爵士風格的律動感,筆者於聆聽時內心不自主地隨之擺動。此外,筆者尤為喜歡前奏轉入主旋律時,運用卡巴薩(Cabasa)帶有拉丁美洲的聲響特色,以類似切分音形式帶出爵士樂的搖擺節奏(Swing),將傳統、現代與異國元素完美地交織在一起。再者,由琵琶、柳琴依序帶出慢板的旋律,伴隨著鐵琴與中阮,兩種高音及低音的聲響所形塑出的復古情懷,著實令人驚艷。由於彈撥樂器在音色呈現上顆粒感較為明顯,大多數的國樂合奏曲目鮮少以它們為主旋律之聲部,因此在本曲目中,細細品味彈挑、掃拂及輪音等專屬於彈撥樂器的聲響,實在令人意猶未盡。
(《延平郡王》演出畫面,圖片提供/藝文中心)
本次展演共有兩首協奏曲,皆由新秀們合作演出。第一首為高音笙協奏曲《延平郡王》,相當具有畫面的作品。由大提琴開啟序章,其渾厚豐滿且低沉的聲響,像是無邊無際、靜謐的蔚藍海洋。隨著各個聲部的音量逐漸增強與笙樂的加入,以及伴隨其中的定音鼓、嗩吶聲猶如驚滔駭浪,彷彿看見鄭成功乘風破浪,駕船率軍渡海來臺的景象。樂曲慢板為筆者最喜歡的段落,不僅展現笙從低音至高音那股美妙和諧的音色外,透過協奏新秀黃宇謙的詮釋,感受到鄭成功在當時面對明朝衰亡時,雖然心中充滿感慨與悲傷,仍保有胸懷壯志的忠義精神。樂曲的終章再次反覆第一樂章的旋律,運用類似西樂的反覆樂段(ritornello),藉由獨奏與樂團交替演奏,呈現頭尾的呼應,再現鄭成功輝煌的經歷與其屹立不搖、堅毅不拔的情懷。在新秀指揮張揚及演奏家黃宇謙的合力詮釋,彷彿將整首樂曲的起承轉合視覺化,將作曲家的理念及樂曲的故事性完整地呈現於表演廳內。
第二首《初心》為二胡協奏曲,由新秀指揮林建華與新秀演奏家蔡瑞璁共同演繹。本作品為C大調徵調式,套入國樂五聲及七聲音階,並運用和聲手法來豐富樂曲的層次性。雖然其不同於小調樂曲所營造出的悲傷感,筆者猶為喜歡慢板那悅耳動聽的旋律;在演奏家的詮釋下,句句音符使平靜的內心泛起陣陣漣漪,將筆者帶回兒時習琴的場景,再次憶起對於音樂的喜愛。進入快板時,除了二胡連續不斷地十六分音符外,伴隨著阮咸、大提琴的低頻聲以及各個打擊樂器交替演奏所營造出的不安分感,猶如在描述人生旅途中的不確定性。緊接著大鑼與定音鼓的加入,彷彿訴說著所有的難關與瓶頸,終將迎刃而解;正如本作品名《初心》般,人們總有徬徨無措、面臨瓶頸的時刻,但不妨於此刻驀然回首,反思在過程中所承受挫折與淬鍊,重新沉澱心靈後,再次啟程、莫忘初衷。
(《七彩之和》演出畫面,圖片提供/藝文中心)
最後一首合奏樂曲,則是由知名指揮家陳俊憲老師領銜臺藝大國樂團共同演奏《七彩之和》。本樂曲共有七個樂章,除了闡述雲南地區七個民族的風土民情外,各個樂章皆以彩虹七色與自然元素來命名,象徵著太陽照耀大地所帶來的溫暖,以及多元民族之和諧共存。第一樂章後半段,不論是拍打二胡或大提琴的面板,或是掃拂柳琴與中阮琴馬下方的弦,營造出蒙古草原上萬馬奔騰的場景,對於這般詮釋手法,筆者仍記憶猶新;第二樂章由彈撥樂器的泛音開啟,當低沉渾厚的蕭聲響起,似乎將觀眾引領至回族的穆斯林世界,其中韻味相當濃厚。本樂曲作為壓軸曲的安排甚好,樂團幻化作畫筆,將絢麗斑斕的色彩揮灑於舞台,呼應著本次演出「繽紛」之意象。展演結束之際,掌聲如雷貫耳,久未停歇。臺藝大國樂團特地以著名作曲家朱雲嵩老師《融》作為安可曲目。本作品融合臺灣歌謠「草螟弄雞公」以及東南亞國家的數首民歌元素,除了傳達你我共融的意念,亦與最終曲目—七彩之「和」相呼應。
此次音樂會在透過舞臺燈光的轉換、佈景的設計、團員服裝的配色等精心策畫下,不僅提升表演者們詮釋的張力以及豐富樂曲的內容外,觀眾們更是享受到視覺及聽覺交織的饗宴,猶如「曲中有畫」之錯覺。筆者相當欣賞本次演出在樂曲的選擇與安排,像是《壯遊》、《延平郡王》勉勵著新生代的表演者們應保有志在千里、壯心不已的志氣,《繁星》及《七彩之和》則宛若苦盡甘來之美好寫照。在知名指揮陳憲老師與林心智老師的領導,以及四位新秀的精采詮釋之下,將國樂的豐富性與感染力推向至高點,並藉由國樂作為載體,將本次「多元繽紛」及「和諧共融」的理念完美地渲染於觀眾們的心中。
(《七彩之和》演出畫面,圖片提供/藝文中心)